攀枝花学院

实验中心201807

关于发布《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通知

各科室:

根据学校201836日下发的《攀枝花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件要求,结合公共实验教学中心实际,特制定《攀枝花学院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

二○一八年三月九日

主题词:教学  质量  保障  体系

抄送:教务处

发送:各科室,全体教师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办公室              201839日印发


附件

攀枝花学院公共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

20183


第一部分

流程图:可选过程:纲要文件体系



第一章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概述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预设性目标的全面管理,并不断取得教学新成果,持续提升中心、院系声誉所制定的具有系统性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据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一、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高中心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按照“统一组织、全员参与、落实责任、突出实效”的总体要求,建立起系统、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提高中心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20124号)、《关于普通高等中心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教育部等三部委共同下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攀枝花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攀枝花学院章程》、《攀枝花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等文件为指导。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设置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将各教研室(实验室)、各环节的教学质量管理职能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助、互相促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有机整体。其核心内容是建立满足学生对教育服务的要求、政府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质量方针,确定质量目标,并将质量目标分解到中心的相关职能部门和各个层次的内部组织机构中去,同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通过过程控制的方法,逐步实现质量目标。

二、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学生、社会更加满意

树立“教育即服务”、“教育社会性”的理念,教学就是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学生是关注的焦点,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因此,在体系中要求进行学生、社会满意度测量,了解和确定学生、社会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并争取超越学生、社会的渴望。

(二)“过程方法”的原则——使教学管理更加顺畅

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过程来管理,统分结合,突出重点,建立健全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和改进”的工作流程实施过程管理,确保管理目标的分级逐步实现。

(三)“全员参与”的原则——使中心上下形成合力

中心全体人员的充分参与是中心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的关键。中心全体人员都是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的一员。

(四)“持续改进”的原则——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持续改进既有对过程的及时改进,也有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分析评价现状,识别改进机会,确定改进目标,寻找解决方法,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适应中心、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建立起中心的竞争优势和良好声誉。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首先,中心根据中心质量保障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一核双层四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想。如图所示。

“一核双层四过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其次,中心十分重视政府、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和社会评价,主动分析研究需求变化和社会评价,形成开放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目标与决策系统。由中心定位和办学思路、质量目标及学科设置三个部分组成。中心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负责对教学工作进行宏观指导与管理,确立中心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根据中心教学质量总体目标,中心逐步完善本科教育教学条件建设计划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工作;贯彻中心关于教学工作的各项决策。

2.质量标准系统。质量标准系统主要由计划与资源、组织与实施、控制与管理、分析反馈与改进四部分组成。该系统由中心教学质量责任人—主任负责,通过发挥各教研室(实验室)等科室的工作职能,中心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质量、教学过程质量等。

3.教学资源保障系统。教学资源保障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设施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教学学术资源管理等6个部分。中心主要负责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落实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进修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新开课开新课教师资格审查制度;负责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等。

4.教学过程系统。教学过程系统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管理、招生工作、日常教学管理、学风建设四个部分组成。中心主要负责组织教学过程实施,落实中心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档案资料的归档工作。

5.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该系统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分析、教学质量反馈、教学质量改进4个部分。教学科研科是负责监测和分析教学运行的主体。主要进行常规教学检查及专项教学检查;制定教学质量绩效考核文件并负责实施;负责对教学质量监测中存在问题的收集、汇总;负责监督教师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对中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改进意见;负责发布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第二章  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

中心实行中心-科室两级管理、三级监控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健全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机制。中心管理层分为决策层和职能管理层。中心决策层主要负责中心发展的宏观策划,其决策咨询机构由中心党政联席会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职能管理层指中心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依据自身所承担的管理职能,落实中心决策层的各项决定。其中,教学科研科、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质量监控和各类教学质量的评估。执行层主要指各教研室(实验室)。教研室(实验室)是中心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部门,承担着实现中心办学目标的重任,同时在中心三级监控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发挥了质量监控的主体作用,在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下,构建自身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根据监控系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改进。教研室(实验室)是中心下属的基层质量监控单位,具体负责中心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并对落实情况负有监控责任。

1.中心成立有各主要职能部门参与的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各主要职能部门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同时也是中心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的监督机构。积极执行中心有关教学工作各种制度和决策,完成本部门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定各种管理制度,全面保障教学的中心地位。

2.教学科研科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中心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设在教学科研科,是中心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有:负责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实施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组织教学评估;汇总、统计各个工作机构和监督单位等提交的有关表格、数据和报告;反馈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

3.各教研室(实验室)为教学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要成立教学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主要以教学过程自我监控为主,在教研室(实验室)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总体协调;负责对本本单位的整体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决策、咨询功能,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4.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为质量管理的实施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以教学环节的日常监控为主,由教研室(实验室)主任负责组织本教研室(实验室)的听课、试卷命题、阅卷、试卷质量分析等工作,并通过各类检查评估(教案、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进度计划、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研活动的开展等),严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

第三章  教学质量保障的方法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为了掌握自身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状况、教学服务质量状况、学生和社会满意度等,需要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对其中不符合或潜在不符合事项督促改进,以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保障中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监控系统包括教学质量监督、分析和改进。

教学质量监督是监督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主要有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日常监督主要包括各教研室(实验室)内部的常规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保障项目运行情况监督和公众监督,通过对执行教学质量保障的情况实行动态、适时、有限的监督,及时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纠正,体现预防为主。定期监督主要包括教学评估和管理评审,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包括学年考核、学科评估和专项评估等),对中心教学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等进行检查、评估、审核。评定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践程度,审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符合性;通过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包括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评审、相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评审,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改进。

数据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根据日常监督情况对教学质量障项目执行情况、质量管理情况分析;通过教学评估,对中心教和学的情况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确定其与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标符合度以及预防措施和改进的机会;通过组织开展专项调查分析,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管理评审,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改进和资源需求做出分析,评价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识别改进机会,向中心及有关职能部门提供改进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建议。

持续改进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和运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整个中心服务过程之中。教学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各教研室(实验室)对日出那个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纠正;针对教学评估,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制定预防、纠正和持续改进的措施,并落实到位。教学科研科根据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对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出改进意见,并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改进。

1.日常监督

教学科研科和各教研室(实验室)组织常规性的教学检查,重点是“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检查。期初教学检查以教学秩序和教学准备及教师、学生到位情况为主;期中教学检查以各教研室(实验室)自查为主,教学科研科在此基础上对半学期以来教学工作进行抽查;期末教学检查由教学科研科组织,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

2.专项评估

1)课程评估。加强大学物理等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坚持对重点课程进行阶段性验收评估和结项评估,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及时总结课程建设的经验,推动课程建设的整合化和系列化。

2)教材评估。淘汰过时、劣质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3)实验室评估。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实验教学环境的整体优化,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促进实验室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4)试卷评估。强化教师和相关负责人,尤其是教研室主任的责任意识,确保试卷质量,使各级各类考试能真实、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5)教研室评估。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教研室真正担负起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和改革的职责,保障教学工作的高效运行。

6)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每学期开展学生评教、同行评教、领导和督导评教相结合,全面评价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对评价结论不合格的教师,组织专家进行诊断性听课,如结论属实,则暂停其教学工作或调离教学岗位,督促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7)教学信息监控。通过师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渠道,广泛收集各方面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中心主页上公布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接受师生监督评议。

3.工作考核

1)制定了《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教研室(实验室)的工作实绩,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力求突出教学科研中心地位,调动中心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中心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

2)实施教师年度考核,强化科室的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确立教学中心地位,推进中心整体工作。

教学质量监控示意图

第四章   教学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

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先导,严格执行各种保障措施,全面保障教学质量。

1.科学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遵循教学工作规律,融入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建立科学系统、简便易行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结合中心的相关制度规范,在教学工作中认真遵照执行,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2.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中心及科室领导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开展教学调研,了解教学情况,指导教学工作。教学科研科每学期要统计并公布听课情况,大力营造关心教学、重视教学、支持教学的氛围。

3.坚持教学督导制度。建立健全中心-科室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教学督导采取听课、座谈会、教学调研等工作方式,为中心重大教学政策的出台提供咨询和建议,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大量听课,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课程(包括实验课)的一线教学情况;对教学效果较差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诊断性听课;对试卷质量进行抽查评价;对教研室教学工作进行专项调研,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和教风、学风建设。

4.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树立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依托学校和其它院系学生教学信息员,为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

5.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中心级教学水平评价制度。严格按照中心的有关规定,把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实验技术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绩效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晋升高一级学科技术职务的教师必须对其教学业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在教学过程、实验技术中出现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中不予聘用和晋升。

6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实验技术工作按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师风、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和改进、课程建设情况、教学研究情况、指导实验、实验技术等方面。通过教师教学工作、实验技术考核,着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7.新开课和开新课教师的资格审核制度。根据中心的有关规定,对新开课和开新课教师的任课资格和教学水平进行认定,形成鉴定意见,切实保障课堂教学质量。初次主讲新课程的青年教师,必须进行试讲,不合要求者暂时不能讲授该课程。教师开设新课,必须先提交教学大纲、教材等教学文件,经中心审定、同意后方可开设。

8.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中心关于教学事故认定的相关文件,坚持教学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策宣传,严明教学纪律,增强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维护教学工作的正常秩序。

9.学生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学生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自主选课的制度,形成中心内竞争机制,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10.教师教学与技术竞赛制度。积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技术比赛,组织实施“教师风采大赛”、“金教鞭”、“实验技术”奖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心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实验技术水平和教师基本素质。

第五章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调控体系

以日常教学检查与专项评估为抓手,以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及用人单位为依托,加大反馈和调控力度,不断改进教学工作、实验技术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常规教学检查反馈调控。将常规性教学检查和周期性教学检查相结合,及时查找和纠正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科研科将收集的信息以信件的方式反馈给中心及教师本人,对带有普遍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要认真深入地开展总结研究,推动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

2.专项评估反馈调控。召开评估反馈会,以当场反馈的形式,加大督促整改的力度,切实规范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反馈调控。对评价结论不合格的教师,以信件发给教师本人,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4.教学督导反馈调控。将“监督”与“引导”相结合,不断丰富教学督导的指导职能,健全工作机制;通过“督导问题红包”将督导意见及时反馈给中心和相关教师,督促和指导其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教学管理、实验技术的质量。

5.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调控。坚持执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学校的学生教学信息中心为依托,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及时收集、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反馈至个人,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6.人才培养质量反馈调控。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向校外延伸,积极开展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与分析工作,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看法以及社会对中心实验技术能力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中心各实验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的适应性。

7.发布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教学科研科每学年提供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分析报告、教师对教学管理满意度分析报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报告,中心每学年向学校提供本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和相关教学状态数据,学校将形成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发布。


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流程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流程是针对影响本科教学质量所涉及的若干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使教学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一个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它反映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方面和控制方法,并将质量控制点作为过程质量控制的重点。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流程中,主要涉及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有教学资源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

(一)中心教学质量保障总流程

明确了质量监控结果的反馈路径,各教研室(实验室)内部日常监控信息要及时反馈,在子系统内部及时解决改进;教研室(实验室)要将定期监控的信息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反馈至中心教学科研科,督促各教师改进,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持续改进、有效运行。

(二)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系统分流程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系统包括以下项目:中心定位和办学思路、质量目标、学科设置、机构职责权限和沟通。

[1.1]中心定位和办学思路

项目负责人:主任

项目执行人: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中心定位与规划、教育观念、教学中心地位

项目监控人:中心党政联席会

项目质量监控点:中心发展规划

执行流程:

1.中心定位与规划

1)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和中心发展实际,在主任指导下,由所有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心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中心发展目标,同时制定体现中心定位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实验室规划。

2)中心领导及各科室落实中心办学定位,执行中心发展规划。

3)中心定位、发展目标的中心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各实验室规划需要经全中心充分讨论,聘请中心内外专家进行论证,并提交教代会讨论,由党政联席会审定,提交教代会通过并报学校批准。

4)中心党政联席会定期检查定位落实情况和规划执行情况,并反馈有关意见和建议。

5)中心主任根据反馈意见和建议,制定相关措施,落实整改。

2.教育思想观念

1)结合中心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助主任制定全中心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

2)中心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具体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使全中心上下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理清中心办学思路,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3)中心党政联席会审定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定期督促和检查各执行科室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执行情况和效果,特别关注指导实际工作成效,并将活动方案审核情况和活动开展情况反馈给制定者和执行者。

4)根据反馈意见,制定者和执行者进行整改落实。

3.教学中心地位

1)由相关科室和分管主任协助主任制定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中心党政联席会审核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是否完善,能否充分体现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定期检查各教研室(实验室)执行情况。

3)各教研室(实验室)严格执行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并进行整改和落实。

4)根据反馈,修改完善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并进行整改和落实。

[1.2]质量目标

项目负责人:主任

项目执行人: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教学质量监控点:中心质量目标文件、中心质量目标实施情况

执行流程:

1.指导思想

1)由相关科室与分管主任协助主任研究制定中心教学目标的指导思想。

2)各教研室(实验室)在工作过程中认真贯彻中心教学质量目标的指导思想。

3)教学科研科对中心教学质量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监控,并将教学质量目标指导思想的有关执行落实情况反馈给指定者和执行者。

4)根据反馈意见,制定者进一步完善中心教学质量目标的指导思想并组织整改落实。

2.总体目标

1)有相关科室与分管主任协助主任根据指导思想,制定中心教学质量总体目标。

2)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中心教学质量总体目标分别制定教学质量各项具体目标。

3)教学科研科定期检查中心教学质量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将中心教学质量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的有关问题和完成情况反馈给制定者和执行者。

4)根据反馈意见,制定者进一步修改完善中心教学质量在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目标,并进行整改落实。

[1.3]学科设置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学科建设规划制定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学科总体布局与结构

执行流程:

1.依据中心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学科设置规范,组织中心层面的调研和研究,分管主任提出学科规划的指导性意见,由教学科研科具体组织规划的起草工作。

2.中心就自身学科结构,在中心的统一部署下进行市场调研,并组织讨研,提出本中心学科改革的计划。

3.教学科研科根据中心定位、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需求,汇总各教研室(实验室)计划并形成规划初稿,召开各类座谈会,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4.教学科研科负责根据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修改后提交主任办公会通过。

5.学科改革由教研室根据自身学科结构和社会需求等情况提出申请。教学科研科根据学科发展规划,组织专家对申报计划进行初审,并给出初步意见。

6.教学科研科组织调研和专家论证会,对学科发展的市场调研报告进行论证,并提出学科改革的可行性意见。教学科研科根据专家意见,形成当年学科改革计划,提交主任办公会讨论决定。

7.教学科研科组织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学科改革申报材料,并负责向学校教务处报送。

[1.4]机构、职责、权限和沟通

项目负责人:主任

项目执行人: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和权限、组织开展沟通与协作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各组织机构的管理职责

执行流程:

1.主任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明确中心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领导机制、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

2.主任领导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组织机构开展各项质量活动,协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质量目标提供组织保障。

3.主任要求各科室和岗位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沟通,相互了解有关的职责、权限,使得质量管理活动的开展更为有效。

4.办公室协助主任完成以上各项工作。

5.教学科研科组织机构建立、职责和权限规定的合理性以及组织沟通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并督促改进。

(三)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分流程

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设施管理、基本建设管理、信息资源管理。

[2.1]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项目监控人:办公室

教学质量监控点: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主讲教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技术人员、教学管理队伍结构

执行流程:

1.师资队伍建设

1)办公室根据中心发展目标制定能够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中心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报办公室备案。

2)办公室组织各教研室(实验室)具体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负责建立师资引进、培养、资格认定及考核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师资流动机制;负责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业务的培训工作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教学科研科制定教师工作管理规范和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并组织实施;制定教师教学奖惩制度,并组织评奖。各教研室(实验室)具体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做好本教研室(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年度分析报告,并报办公室备案。

3)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对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是否合理,主讲教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实验技术人员能否满足教学需要等环节进行监控并督促改进。

4)办公室、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教学科研科教学质量监控情况反馈意见和师资队伍建设年度分析报告做好改进工作,并对下一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建议。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1)办公室负责制定能够保障本学科教学质量、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2)办公室会同教学科研科负责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调整;教学科研科负责教学管理人员的常规管理,岗位培训和业绩考核工作,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研究工作;各教研室(实验室)负责落实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做好教学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

3)办公室、教学科研科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情进行监控并督促改进。

4)根据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办公室、教学科研科会同各教研室(实验室)对教学管理队伍情况进行评价,对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完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

[2.2]经费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教学经费的预算、使用、管理

项目监控人:办公室

质量监控点:教学经费使用情况、生均教学经费增长情况

执行流程:

1.教学经费预算

1)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制定各类教学经费的定额标准。

2)每年初教研室(实验室)根据中心当年总体发展计划和本单位的教学管理需要向办公室申报部门教学经费预算,其中有定额标准的经费按定额申报、暂无定额标准的按实际需要申报。

办公室初步审核各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经费预算,在整体预算平衡中要优先考虑教学经费的需要,确保教学经费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教学经费达到教育部的标准,并能保持持续增长,且教学经费的增长率高于其他经费的增长率。

3)预算审评小组对办公室提交的初审预算进行审核,重点审核教学经费预算的安排是否合理、有效,是否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中心党政联席会终审经费预算报告。

4)教研室(实验室)若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需按相关规定提交申请报告,并经办公室审核、主任审批后列入追加预算计划,金额较大的预算调整还需主任办公室通过。教研室(实验室)向上级部门申请的各项教学专项经费,要及时和办公室沟通协调,及时设立专项经费项目,并按上级部门的专项经费管理要求进行经费开支。

2.教学经费使用、监督、评价、整改

1)办公室会同各教研室(实验室)制定并完善各类教学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

2)办公室按照中心教学经费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好教学经费使用的财务监督,确保教学经费使用的合理、有效,办公室做好教学经费使用的监控和分析,提高教学经费预算的执行力。各教研室(实验室)的经费负责人要经常通过财务查询平台了解教学经费的使用情况,教学专项经费科室要督促检查各教师的使用情况和进度。每年结束后,各教研室(实验室)向办公室提交本单位教师教学经费使用情况表,办公室分析统计全中心合格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公布生均教学经费情况及其增长率。

3)办公室对中心和各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经费使用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

4)各教研室(实验室)针对整改建议,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制定整改方案并加以落实。办公室进行跟踪审核,督促各教研室(实验室)整改落实到位。

[2.3]设施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实验室管理

项目监控人:办公室

质量监控点:实验室基础设施

执行流程:

1.依据中心发展规划有关要求,以及各学科的发展规划和需求,由教学科研科提出实验室的建设改造需求,汇总并形成年度建设计划,并报分管主任审批。

2.办公室会同教学科研科以及相关实验室对批准实施的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报主任审批。

3.实验室按照基本建设等工作程序组织实施建设工作。

4.中心办公室负责对实验室项目进行监督。

5.办公室、教学科研科负责统计公布实验室改造情况,确保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6.办公室负责做好中心房屋、实验室负责做好实验设备的维修保养服务工作,确保正常使用。

7.办公室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等设施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各使用科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监控,提出整改意见。

8.实验室根据整改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并组织落实整改。

[2.4]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学科建设内容、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实验室建设管理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主要质量控制点:课程建设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管理、实验室建设规划与落实、实验设备运行于利用、实验室开放情况

执行流程:

1.专项建设管理

1)教学科研科根据中心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制订中心学科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学科建设质量标准,经项目负责人批准后予以公布。

2)教学科研科组织各科室实施建设与管理,主要内容是对照标准组织各教研室(实验室)进行学科建设,培育学科特色等。

3)各教研室(实验室)负责本单位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制订学科建设方案,方案需明确学科定位、学科建设的特色与主要举措等主要内容;负责学科建设的任务分解与落实管理工作。

4)教学科研科负责对教研室(实验室)学科建设进行指导与检查。

2.课程建设管理

1)教学科研科组织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课程群等评价标准、建设措施和政策,经分管主任批准后予以公布。

2)由教学科研科组织各教研室(实验室)实施建设,建设内容为和各课程建设、各类重点建设课程等,并重视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3)教学科研科抽查各教研室(实验室)合格课程检查情况,重点检查课堂教学大纲建设情况。对于各类重点建设的课程,教学科研科进行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并将检查验收结果反馈给各中心及项目负责人。教学质量管理科对课程建设规划制定的规范性与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论反馈给项目负责人。

4)教学科研科、各教研室(实验室)做好整改和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

3.教材建设管理

1)教学科研科根据中心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建立教材建设、选用和评价制度,经分管主任批准后予以公布。

2)由教学科研科和各教研室(实验室)实施建设与管理,对规划中鼓励建设的教材积极组织建设,组织教材选用工作。

3)教学科研科对各类教材建设项目组织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将验收结果报监督责任人并反馈给各教研室(实验室)及项目负责人;教学科研科对教材使用组织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意见反馈给各教研室(实验室);办公室对教材建设规划制订的规范性及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学科研科。

4)教学科研科、各教研室(实验室)做好整改工作。

4.实验室建设管理

1)根据中心学科建设规划和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考,教学科研科组织制订实验室建设规划,组织制订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的管理办法,制订各类实验室建设的基本标准,经分管主任批准后予以公布。

2)教学科研科根据各中心需求,依据实验室建设规划,制定年度实验室建设计划,各中心根据年度计划实施项目建设。

3)教学科研科实践科以期中、期末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检查实验室建设年度计划的落实情况和实验室建设的效果。将检查结果报监督负责人并反馈给执行负责人以及各教研室(实验室)。

4)教学科研科、各教研室(实验室)做好整改工作。

[2.5]信息资源建设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内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

执行流程:

1.图书资料室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

1)依据中心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科研需求,办公室制订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办公室组织实施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并于年底向学校上报质量监控点相关资料和数据。

3)办公室对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年度计划制定及实施情况,尤其是文献信息资源的增量及比例状况及文献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实时监控,并督促改进。

4)办公室和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反馈意见提出完善与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

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

1)根据中心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学改革需要,办公室制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办公室组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工作,并于年底向学校提交质量监控点和相关资料和数据。

3)办公室对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年度计划制订及实施情况,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容量增长和系统平台建设状况及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情况实时监控,提出反馈意见。

4)办公室和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反馈意见提出完善与改进措施,并予以落实。

(四)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分流程

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包括:培养方案管理、招生工作、日常教学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档案管理。本中心只涉及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档案管理两方面。

[3.1]日常教学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教学科研科、各教研室(实验室)

项目执行内容:教学常规管理、理论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

执行流程:

1.教学科研科负责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负责教学常规工作的组织、运行、管理,指导和协调各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常规管理;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2.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中心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本单位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单位日常教学工作的质量管理和检查工作;对本单位教师教学状况、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提交分析报告。

3.教学科研科负责日常教学工作质量管理;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和实施教学质量管理和检查工作;协作学校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教学信息收集、分析和通报工作;负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提交分析报告;负责学生课堂学习状况评价,提交分析报告。

4.教学科研科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考试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检查评价,及时反馈信息,督促改进。

[3.2]教学档案管理

项目负责人: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办公室、教学科研科

项目执行内容:教学档案的收集、保管、鉴定、利用和统计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教学档案资料

执行流程:

1.办公室根据中心档案管理要求,制订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范围、实施细则和管理程序,指导各教研室(实验室)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和归档工作。

2.各教研室(实验室)根据教学档案管理要求,做好本单位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和归档工作,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3.办公室负责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并督促改进。

(五)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系统分流程

教学质量检测、分析和改进系统包括以下项目:监测、分析、改进。

[4.1]监测

项目负责人:主任、分管主任

项目执行人:各教研室(实验室)

项目执行内容:日常监督、教学评估、管理评审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教学质量日常监控报告、教学评估和管理评审材料

执行流程:

1.日常监督

1)各教研室(实验室)健全内部日常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质量监控系统,树立自我保障的质量管理意识。

2)各教研室(实验室)组织教学督导(或有关人员)对本单位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主要环节的状态实行监控,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在内部解决。

3)各教研室(实验室)组织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对本单位教学质量保障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形成意见,并及时反馈给主任督促改进;做好中心、科室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件改进、信息采集和反馈工作。

4)各教研室(实验室)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师生员工、家长、社会及其他人员的公众监督。

5)各教研室(实验室)对各种监督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并改进。

6)教学科研科对各教研室(实验室)日常监督工作进行监控;对公众监督信息以及相关科室内部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提出相应建议,及时反馈,督促改进。

2.教学评估(包括专项评估、学科评估、学年审核)

1)教学科研科根据教学质量标准以及中心教学工作状态,识别哪些教学和支持过程需要测量,策划设计中心测量的对象、内容、方法等事项。

专项评估包括常规评估和非常规评估,主要针对教与学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等评估分析,评定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科评估主要针对新办学科两年建设的中期评估、四年建设的合格评估、六年建设的水平评估。

2)教学科研科会同相关科室制订各项教学评估标准、实施方案,并组织评估。

3)教学科研科负责撰写各类教学评估的分析报告,及时将有效评估情况进行通报;督促各教研室(实验室)持续改进。

[4.2]分析

项目负责人:主任

项目执行人:相关科室

项目执行内容: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分析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各类分析报告

执行流程:

1.中心对数据信息收集和统计分析提出具体要求,相关科室配合执行。

2.相关科室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各类调查分析的策划和组织实施,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来自监测活动、各类专项调查,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3.数据统计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分析报告:

1)教学科研科每学年提供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分析报告、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分析报告。

2)各教研室(实验室)每学年提供本学年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报告和相关教学状态数据。

3)每学年结合各部门提供的数据和分析报告,向学校提交中心体系运行报告和学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4.3]改进

项目负责人:主任

项目执行人:相关科室

项目执行内容:纠正和预防、持续改进

项目监控人:教学科研科

项目质量监控点:纠正和预防措施、持续改进的落实

执行流程:

1.各教研室(实验室)对日常监督和教学评估中发现的不符合项或潜在的不符合项及时分析原因,通过才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有效消除产生原因,并防止再次发生,改进教学质量,并达到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

2.各教研室(实验室)对中心提出的重点整改项目内容的改进要求,深入分析原因,及时制订整改计划并提交教学科研科,督促持续改进。

3.教学科研科根据中心质量保障体系持续改进的原则,制订体系修改完善的方案,提交中心主任审核,审核通过后进行修订完善。


第二部分

流程图:可选过程:1.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一览表标准

流程图:可选过程:2.公共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标准



一、公共实验教学中心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一览表

主要方面

一级项目

二级项目

质量标准

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中心定位和办学思路

中心定位

与规划

定位准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趋势相一致,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中心发展实际相符合

规划科学合理:中心发展目标明确,中心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准确体现中心定位

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先进,符合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思路清晰,质量意识强

教学中心地位

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制度健全,措施扎实有效,全校各部门、学院服务人才培养的工作思路清晰

质量目标

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总体目标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实施并持续改进;

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人才培养工作思路清晰,人才培养全过程运行有序;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对中心教学管理和服务及教师教学效果满意度高;

教师对中心教学管理和服务满意度高;学生就业情况与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度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

学科设置

学科设置

学科设置符合社会需求和中心办学定位、区域战略产业发展需要;

学科布局与结构合理,促进中心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机构、职责、权限和沟通

机构、职责、权限和沟通

中心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明、权限清晰、沟通流畅

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

管理

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合理,管理机制科学,措施得力;

生师比、专任教师和主讲教师等符合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满足教学需要;

师资的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科(学科)、学缘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

师德师风建设有成效;

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健全,具备学科(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中心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学管理

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合理,措施得当,满足服务教学的需求;

教学管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

教学管理研究与改革实践成果显著,对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教学管理队伍培训制度化

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

教学经费投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使用公开合理;

生均教学经费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能保持持续增长

设施管理

校舍管理

各类功能的教室齐备、维护正常,能满足教学需要;

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他相关校舍达到教育部要求,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运动场馆及

体育设施管理

运动场馆及体育设施达到教育部要求;

有专项训练场地和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教学基本

建设管理

学科设置管理

学科建设目标明确、规划合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新办学科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要;

培育学科特色,形成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

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促进和支撑作用

课程建设管理

课程建设思路清晰、计划合理、措施有力、成效显著;

课程评价工作体系完整、合理;

课程教学大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

有双语教学课程、网络教学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支持措施,成效明显;有一定数量的省级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管理

教材建设规划科学、措施有力;

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评价制度且执行严格;

教材选用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

教材供应满足教学需要;

有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自编特色教材和校企合作教材;

有一定数量获省部级奖励的教材

实习实训基地

建设管理

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有规划、有措施,管理规范,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有成效,有一定数量的支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和创新训练中心

实验室

建设管理

实验室建设有规划、有措施,管理规范,符合人才培养要求;

仪器设备运行与维护正常,利用率高;

管理机制先进,并形成一定数量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有一定数量的校企共建实验室且运行有效

信息资源管理

文献信息资源

建设管理

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需求;

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含电子图书);

文献信息资源使用效果好、利用率高;

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先进

网络教学资源

建设管理

校园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能保障教学、科研需要;教学资源库建设有一定规模、利用率高;

教学应用软件系统配置到位、运行效果好

教学学术资源

管理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显著,能较好地应用于教学,成效明显,对教学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

教学研究氛围好,有一定数量的省级教学成果;

推进教学改革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成果显著

学术资源管理

科研工作、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和产学研发展对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形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性课程

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规范,并适时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范,执行严格

招生工作

招生工作

招生计划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重视招生宣传工作,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日常教学管理

教学常规管理

(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

教学运行正常;

课表编制科学、合理;学籍管理规范、准确;

考试管理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安排有序、处理公正;

考试成绩登录及时、准确、规范;

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资格审查公正、准确。

理论教学管理

理论教学管理规范;

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检查;

听、评课制度健全,落实到位;

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程序规范,课堂教学秩序良好;

有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学生评价好

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规范、秩序良好;

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好;

实验室制度建全,措施有力,开放度高;

实验开出率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教育部规定要求;

学科能力训练有组织、有计划;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规范,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体现学科综合训练要求,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高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学风建设

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具体的落实措施,有得力的管理队伍,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出勤率高,作业完成率高,考纪考风良好,考试合格率高,学位授予率高

课外科技文化艺术

活动

有学生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平台,有具体落实措施,活动丰富,学生参与率高;

指导教师和经费落实到位,活动效果好,影响大,有一定数量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

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

体育锻炼

学生体育锻炼有目标、有实施方案;

体育活动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锻炼需求;

学生达到运动参与目标、体质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及以上

指导与服务

学生的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贫困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指导服务体系健全,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学生满意度高;

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工作制度;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0%,年终就业率≥90%

教学档案

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

归档及时,档案齐全,管理规范,方法先进,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

教学效果自我分析

教学管理的质量指标分析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毕业论文质量分析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学生学习质量分析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毕业生跟踪调查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整改有效

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和改进

监测

日常监督

日常监督系统健全,运行良好;

对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所执行的项目监督适时,反馈及时,改进有效

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工作(包括学年审核、学科评估和专项评估等)系统化、制度化;

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明确的评估程序;

教学评估工作运行良好

管理评审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管理评审制度化,有科学、明确的评审程序、职责和工作要求,为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持续有效和改进提供程序准则

分析

人才培养质量分析

数据收集及时,信息处理科学,分析清晰,评价客观,反馈及时,建议有效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运行分析

改进

纠正和预防

纠正和预防措施切实有效、落实到位,持续改进的效果显著

持续改进

备注:未涉及本中心的环节,则协助学校和相关院系完成。



二、公共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主要环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质量标准

1.备课环节质量标准

备内容

教学大纲

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教学大纲,熟悉本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任何课程的开展都必须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而且与时俱进,突出中心教学型应用型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特色,强调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教材教参

精心选用高质量教材。教材的选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材选用的原则,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体现启发性,适用性先进性的教材。首选教育部推荐的获奖或规划教材,注意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有条件的课程可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

教辅用具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提供能帮助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挂图、模型、模具、标本;教辅教具形象、生动

备学生

知识基础

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适合学生的教学问题

学习能力

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式,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学习习惯,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学习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收集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疑点、难点和对教学的意见,及时设计和修订教学方案,并注重教学创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备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灵活运用讨论、自学、演示、辩论、难点突破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启发学生思维,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教师同时传授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灵活使用挂图、模型、实物、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特点和大纲要求适当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备进度

授课计划

按规定编写教学日历。授课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合理分配课程讲授、实践和讨论等的学时,对课程进度和各个教学环节作出具体安排,并作必要说明。授课教师按照统一表格填写教学日历,经教研室主任审核同意后,于开学前分别报中心和教学科研科,并由中心向学生统一公布。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行教学。开课之后,教师的备课量要保持提前三周的进度。

授课教案

教案的编写严格遵循教学大纲、《教案编写规范》,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心思想。教案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知识点(一般综合、综合、重点、难点)安排清晰合理,根据课程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各环节实施到位,每章结束都要进行适当的教学总结。教师根据个人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适当调整完善。

授课课件

提倡用各种现代化的方式引进、研究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音像资料,教师有义务开发适合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件设计界面美观,符合学生视觉心理;操作简单,不需要大量的预备技能,提示信息要详细、准确、恰当。

2.理论教学环节标准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制定符合课程特点、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态度

教师衣冠整洁严肃,注重仪表;遵守中心课程规定时间上、下课;讲课认真,用普通话、规范字,不得吸烟和使用通讯工具,自觉维护教学的严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虚心征求学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充实,反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新成果、新进展,有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

教学方法

讲课纯熟,思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概念准确、分析深刻、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精炼流畅、表达生动;板书工整,图文醒目;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教学手段运用得体,讲究授课艺术。

教学效果

承上启下,讲清每门课程的讲授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背景、工程背景;自学有指导,讨论有计划,要求明确,措施得当;注意因材施教,把握住整个课堂,达到预期效果

辅导答疑

辅导态度、时间与深度

辅导教师承担主要辅导工作。辅导态度认真,每周辅导时间不得少于课程周学时的三分之一,辅导过程中注意搜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倾向性问题,并及时向主讲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改进教学

课程作业

作业设计、批改与讲评

根据课程性质设计习题课的基本结构。内容侧重于课堂讲授的新概念、新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注意学生个别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密、严谨的科学作风。做好习题课准备工作,明确目的,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教师及时认真细致的批改作业,批改的作业量不得少于二分之一,作业批改方式方法得当。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

预先根据课程基本理论的重点问题,拟好并预发讨论题,讲清讨论的目的要求,指定学生预做的内容、启发学生做好发言提纲。用适当方式方法,努力创造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利条件,组织好课堂讨论并做好讨论小结,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

3.实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实验准备

教学目标

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理论,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有利于基本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

教学材料

实验课程的设置符合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实验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选择符合实验教学大纲要求的高质量的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完好;实验教案完备、科学,可操作性强。

实验试做

首次指导实验的教师应事先对实验项目进行试做,并填写试做记录,合格后方可指导实验;新开设的实验项目,应在实验前认真试做并做好记录,确保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完好率90%以上,固定资产帐、物、卡相符率100%。有完善的实验室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归档率98%以上。

实验环境

实验室清洁、卫生,布局合理;通风、照明、温控等设备完好,水、电、气布置合理、规范、安全;实验室防火、放到等基本设备齐全,安全措施好,建立安全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实验教学

实验预习

实验指导教师应提前10分钟到达实验教学场所,核对学生到课情况,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不预习或预习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实验。

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课程内容体系,及时制(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项目,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教学方法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组织管理

教学科研科总体管理全校本专科实验教学,负责制定实验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全校实验教学工作,开展全校性实验教学平台、实验教学体系与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组织重大实验教学改革,推广实验教学经验,组织汇编全校实验教学大纲等。各中心负责实验教学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完成日常实验教学任务,推动本单位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整理汇编本单位各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

教学效果

对实验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的抽查合格率在90%(优秀)以上,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验能力,有一定数量的公开发表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并获得校级以上(不含校级)的实验室研究成果。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在90%以上。

实验报告

报告要求

学生应及时完成实验报告或作业,并附指导教师签字的原始数据,否则该实验报告无效。凡实验报告或作业不符合要求者,均须重做。缺交实验报告者以零分计,缺交累计达应交次数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该门课程实验成绩以零分计。

报告批改

指导教师应及时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或作业,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重做。批改要求:体现批改痕迹;一律用红色圆珠笔或水笔批改,不得用其它颜色;实验报告上的成绩必须与点名和记分册上的成绩一致;实验报告批改应有指导教师的签名。

实验考核

内容及方式

独立成课的实验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原则上包含学生预习成绩、实验过程能力(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态度等)评价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等;提倡期末考核安排实验操作考试和必要的基本实验理论考试。课内实验成绩可由实验过程能力评价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理论与操作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提倡安排实验操作考试。课内实验成绩按照课程大纲确定的比例作为课程过程化考核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课内实验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本门课程的学期考核。

4.实习实训质量标准

实习实训准备

实习实训计划

各中心每学期将培养方案中列出的实习实训环节排入课表,结合本学院学科培养目标编制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实习实训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实习实训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安排,实习实训的组织与实施,实习实训报告的内容及要求,实习实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实习实训动员

中心在实习实训前做好学生的组织动员工作,宣讲实习目的、实习计划及实习安全要求。

实习实训基地条件

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应满足实习实训大纲要求并相对稳定,各学科应按以下原则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实习大纲要求,学科基本对口;有明确的实习教学目的、内容;有相对稳定的人员队伍;有一定技术、科研力量,管理先进,对学生实习比较重视;有能体现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潜能的实习项目,并能体现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能解决实习学生食宿、学习、劳动保护、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利于节约实习经费开支。

实习实训指导

指导准备

指导教师提前做好各项实习实训准备工作,掌握实习单位的生产、管理的具体状况和对学科实习的要求,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指导活动

指导教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纪律、生活和安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严格实习实训考勤,检查实习实训日志,了解学生技术业务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技术业务方面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实习实训报告,组织实习实训考核,评定实习实训成绩。。

指导纪律

带头遵守纪律,坚守岗位、严于律己,妥善处理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深入生产一线,配合实习实训单位完成指导工作,不得擅自离开。

基地指导

基地有专门的培训部门和经验丰富的指导人员,与中心派出的指导教师密切合作,积极主动做好有关介绍、讲座和指导工作。

成绩评定

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根据学生的报告、考核成绩和表现评定成绩,各中心应根据学科学科特点,制定实习实训考核标准。

学生实习

实习实训纪律

遵守实习实训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时出勤;请假时间超过实习实训总时间的三分之一,或无故缺勤,实习实训成绩为不及格。必须按要求穿戴安全衣帽,严格遵守安全制度、操作规程,保证安全。

实习实训内容

按照大纲和实施计划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实习内容要充实、具体,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使学生能在生产一线得到充分锻炼。

实习实训手册

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日志,填写实习手册,数据完整、正确,图表清晰,系统性强,书写工整规范。

实习实训总结

实习实训之后两周内完成实习实训总结,并报送至教学科研科。

5.课程设计工作质量标准

设计准备

教学文件

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整体上对课程设计有严格规定,有各学科自主安排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课程设计任务书或图纸及说明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下发给学生,有具体、完整的格式规范,有助于实践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师资力量

指导教师必须具由硕士或讲师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助教一般不能独立承担指导工作,对第一次承担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室,教研室必须组织试做,审查之后方可上岗。

物质条件

仪器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满足课程设计教学要求,文献资料充足,较好满足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实施过程

设计选题

设计选题要求明确,内容限制在课程范围内,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实际,有一定工程或者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课程设计难度要适合学生当前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通过努力,得到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认真论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先进性以及可行性,保障设计质量;指导过程中主义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既严格要求,又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能地里完成任务。

计划执行

在课程设计任务书当中,制定、填写课程设计的工作进度计划;绝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全部工作量,学习态度主动积极。

成绩评定

有规范、科学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遵守评分规则,客观、公正的评定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的报送、记载、登录规范。

文件归档

认真总结课程设计工作,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总结送往教研室归档。

设计效果

设计质量

符合本学科相关规范和要求,综述简练完整,有见解;立论、论述充分,结论严谨;实验正确,分析处理科学

能力水平

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文献应用的能力达到基本要求,设计(实验)能力、方案的设计能力、计算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等符合行业技术标准。

创新水平

设计有一定创新,对前人工作有改进或者突破,或有独特见解。

6.考试环节工作质量标准

考试组织

资格认定

有一套合理、完善的考试资格认定程序。

考务管理

中心教学科研科统一组织校管课程的考试,各中心负责安排本单位资管课程的考试。各中心自管课程考试安排需5个工作日之前报教学科研科审核并备案。

日程安排

主考、巡考、监考,考试时间、地点、课程名称、课程教学班等有关考试情况的说明和要求具体、明确。

安全保密

做好试题的保密工作,试卷的印刷有专人负责,印刷及时、准确、无遗漏。

考试方式

考试形式科学、合理,题库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好,考试形式符合中心相关要求。

试题命制

命题原则

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全面考核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教师上课讲过的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学的主要内容)。题目类型力求多样化、标准化,既要考察学生记忆知识、领会知识的多少,也要考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创造能力。防止试题偏易或偏难,提高题目的可据性、可靠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试卷题型

试卷题型科学合理、灵活多样,能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评估。

命题方法

教学计划设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方向课程,原则上应有本课程的试题库,正在使用的试题库需要不断更新。全校所有公共基础课的试卷由教学科研科从试题库或者AB卷中抽定。同要求的同名课程必须使用同一试卷,在同一时间同一考试;任课教师不得随意出卷考试。

试题审批

试题由教研室制定的命题小组或者教学小组讨论拟定,教研室主任把关,不得由任课教师个人包办。试题确定之后,教师认真试做。各门课程的试题(连同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应同时出AB两套,两套试题要求和分量相同,报教研主任和各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或院长审批后送学院教学秘书处复印。

考试监考

考场规则

考场规则详细具体,有可操作性,考试之前做好监考人员的思想动员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严格考试纪律。

监考巡考

有详细具体的考场监考规则,监考教师按照监考规则进行监考,主考和监考人员密切配合,尽职尽责。

成绩评定

考后阅卷

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阅试卷,做到准确、公正。教师不得随意改变评分标准。实验课成绩由实验指导教师评定,实验课程的考核,原则上以每次实验的成绩综合评定,或者通过综合实验进行评定。及时完成考后阅卷工作。

成绩评定

有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参考答案的评分标准准确、客观;试卷评阅公正、合理;分数完全正确。

试卷分析

有全面的卷面分析,教师认真填写《试卷分析表》。主要内容包括:检验学生成绩分布的正态性;计算平均分,计算试题和试卷的难度、区分度;试卷的信效度。针对试卷中出现的普遍性错误进行分析,提出的改进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准确、可操作性强。

试卷归档

试卷装订

试卷装订统一规范,所有材料填写具体完整;内含学生交卷确认表、考场记录表、空白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学生考勤以及成绩登记表、试卷分析表、学生答题纸等材料。

试卷归档

试卷装订之后统一交所在学院专门存放试卷的资料室归档。

7.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标准

计划准备

工作计划

各学院制定与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相符合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或实施细则;进程安排合理,组织健全,分工具体明确;人员落实到位,符合要求,完成任务的措施可操作性强。

导师遴选

指导教师原则上由学术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工作作风严谨、责任心强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教师担任。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9名,中心鼓励相关企事业专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二级学院应对校外指导教师的学科背景、职称、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审查并备案,校外指导教师每学年指导学生原则上不得超过5名。

选题与开题

符合学科学科特点,满足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鼓励教师将本人的科研项目、技术开发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鼓励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根据实际生产项目联合拟定选题;结合创新创业现实需求,反映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需要,在难度适中的情况下注重学科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具体产品创新;毕业论文选题应着力于社会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科研的比例不得低于90%;理工科学科学生毕业设计产品化、成果化比例不得低于80%;符合本科生知识、能力、水平和工作条件的实际,工作量适当,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努力能够完成任务或取得阶段性成果;避免题目立意过大,内容空泛。

学生填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通常涵盖:课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进度安排等,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开题。

研究过程

研究方法

要求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应用符合研究需要,毕业设计(论文)要求真题真做,加强学生的综合训练。

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方法科学、真实性高,能有效运用于毕业设计(论文),符合研究目的,引用规范。

成果

论文时间

理工科类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时间原则上覆盖一个学期,其他科类不少于12周。课题应在第七学期向学生公布,采用学生、教师双向选择的办法,按照学生的业务能力和志趣,决定每个学生的课题。

格式要求

理工类不少于12000字;文管类不少于8000字;外语类不少于5000个外语单词;艺术类不少于8000字。设计(论文)由两部分构成,按设计(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分别为:(一)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次页、插图和附表清单(必要时) 、符号、标志、缩略词、首字母缩写、计量、单位、术语、名词等注释表(必要时)。(二)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必要时)、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必要时)

论文效果

毕业设计(论文)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有独立的见解,具备一定的学术性和创新性。

写作水平

概念清楚,内容正确,条理分明,书写工整,语言流畅,文字结构严谨,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化要求。

答辩

答辩组织

各二级学院应成立答辩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监督全院答辩具体工作,审定学生答辩资格和答辩成绩,制订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推荐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等。答辩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各1名,委员3-5名,秘书1名。根据工作需要,答辩委员会可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成员一般3-5名教师组成,设组长1人,秘书1人(可由成员兼任)。学院答辩工作安排应在答辩前1周报教学科研科备案。

答辩准备

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分别按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成绩评审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成绩评审表》对毕业设计(论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评阅成绩,并上报答辩委员会,答辩会员会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人的意见,审查评阅资格,确定并安排答辩学生名单。

答辩实施

每名学生毕业答辩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0分钟,其中自述时间不少于10分钟,着重介绍本题目的研究意义、思路与方法、主要成果及不足之处等,回答答辩小组成员提问时间不少于10分钟,答辩提问不少于3个问题,答辩秘书负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记录表》记录和文档管理工作。答辩小组评定答辩成绩并写出评语,在综合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面的分数和评语基础上,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总成绩提出意见,交答辩委员会审定。

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方法规范、公正,综合毕业设计(论文)水平和答辩水平,总成绩一般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各学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制定评判原则及标准;最终成绩按百分制转换成五级制: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低于60分);最终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裁定。

总结与归档

总结

各学院认真总结本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学生情况,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情况,指导教师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情况,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改进建议等,并将总结报教学科研科存档备案。

评优

成绩优秀,有创造性,具有重要使用价值和较好的经济效果,得到社会有关方面较高评价,或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独到见解,受到有关专家的较高评价。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应对各学科答辩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推荐意见进行全面审批评比,确定本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名单,由主管教学院长签字后,连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电子文档报教学科研科备案。

材料归档

各二级学院应将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含电子档光盘)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记录及成绩评定册》等),装入专用档案袋中,每名学生一袋,并由各二级学院按学科班级成捆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4年。

8.第二课堂学生创新创业质量标准

创新创业、课外科技活动

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各学科的本科学生必须完成2个创新创业学分;中心有完善的组织领导,实验设施、经费保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创新创业课程、大创实验、创新创业竞赛。有效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风好转,有较为完善的组织和保障系统,时间安排合理,责任分工明确,各项配套评优、奖励制度健全。

备注:未涉及本中心的环节,则协助学校和相关院系完成。

攀枝花学院 产教融合发展部(公共实验中心) 

 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机场路10号  ICP备案号: 蜀ICP备05017906号-1  网站管理